举重队7金6银收官残奥会:我们不是“弱势群体”

作者:陈柯宇 文梅

来源:华夏时报

发布时间:2021-09-11 16:53:14

摘要:举重队四届卫冕冠军刘磊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:“从残疾人的角度来讲,我们并不希望被单拎出来做那个需要被人照顾的‘弱势群体’,我们只需要一个平台展示自己,被社会接纳。”

举重队7金6银收官残奥会:我们不是“弱势群体”

华夏时报(www.jhfoe.com)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

8月30日,东京残奥会举重项目比赛在东京国际论坛大厦落下帷幕,中国残奥举重队以7金6银光荣收官。据了解,此届东京残奥会的举重成绩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8枚金牌之后最好的一次。

实际上,残奥会开始前的两个月时间里,举重队没有任何系统训练的机会,在迪拜参加资格赛后,受疫情影响,14名运动员和4位教练又在阿布扎比滞留40天。种种原因,在距离残奥会开始还有一个月时,举重队甚至不知道是否还能如期参加比赛。有惊无险,这段时间里,虽然运动员和教练身心疲惫,但他们仍然发挥出色,在东京的赛场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。

辉煌的背后是举重队运动员日复一日的拼搏,更是残疾人群体为了证明自身价值而向命运发起的宣战。举重队四届卫冕冠军刘磊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:“从残疾人的角度来讲,我们并不希望被单拎出来做那个需要被人照顾的‘弱势群体’,我们只需要一个平台展示自己,被社会接纳。”

赛前变数与赛时惊喜

不可控的疫情打乱了一切训练计划,出国比赛困难重重,变数不断。据举重队教练孙天妮介绍,备战期间运动员们无法和外国选手切磋,寻找比赛感觉,因为疫情,举重队还差点不能参加6月在迪拜举行的资格赛,直到6月26日,才获准参赛。然而,出国只是举重队要面临的第一个门槛。

资格赛结束后,迪拜的航班因疫情熔断,举重队不得不在迪拜滞留。而这期间,没有任何训练器材,如果不坚持训练,无论是体能还是技巧都会很快下降,这对运动员来说是致命打击。 经过协商,阿布扎比一体育馆将所拥有的全部训练器材——两张举重床借给了我国运动员,大家才得以轮流使用维持状态。孙天妮称,这凸显了疫情之下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,是各国间的共同合作给这次残奥会助了力。

微信图片_20210826144625.jpg

滞留期间的训练问题解决了,回国时又产生了新变数。即便所有运动员都已经注射新冠疫苗,然而在回国前的血清检查中,又有3名运动员的结果呈阳性。按照国内入境疫情政策,这3名运动员无法回国。教练员和领队只好自费让运动员们再次进行血清检测,可前前后后检测多次,始终有人“不合格”。“这个任务真的很难完成,和拿奖牌的任务难度不相上下。”孙天妮感叹道。最后,参赛的运动员和教练不得不分为两批,一批回国隔离21天后飞往日本,另一批则直接奔赴东京。

经过近两个月的“折腾”,队员们的训练状态和之前大相径庭。很多运动员“摸杠铃有种飘着的感觉”。

比赛前,孙天妮预计此次残奥会之旅能保证夺金的只有郭玲玲一个人,她曾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残运会上获女子45公斤级别冠军,此次残奥会,她从往常参赛的45公斤级别下调到了41公斤级,夺金几乎没有悬念。而对于其他13名队员来说,能否夺金难以预测。

第一个比赛日,32岁的郭玲玲如愿为举重队收获一金。第二个比赛日,“这次比赛最大的一匹黑马出现了”,孙天妮说道。1998年出生的齐勇凯拿下第二金。这个只有23岁的年轻河北小伙为举重队再振士气。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残奥会。

接下来,三届卫冕冠军刘磊再获一枚金牌,成为四届残奥金主。这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,包括他自己。刘磊赛前处于低烧状态,加之训练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,身体情况大不如前。“我赛前预计也就是前三名的水平,没想到可以拿金牌,这对我真的是惊喜。”刘磊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说道。

好消息接踵而至。最终,举重队共收获13枚奖牌,几乎人手一枚。孙天妮对这个结果喜出望外:“我执教残疾人举重项目这么多年,他们的训练比健全人不知难了要多少倍,没想到这次的成绩会这么好,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之下,难以参与国际赛事进行切磋。我很感谢运动员们的辛勤付出,也由衷地感到自豪。”

好成绩背后的偶然与必然

不论是从赛前的波折经历还是预期目标来看,结果都远超预期。这不禁让人生出疑问,这次的好成绩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?赛后,记者采访到了四届卫冕冠军刘磊,试图从中找到答案。

直到残奥会出发前几天,刘磊都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放弃这个比赛。

刘磊个性要强,如果此次比赛只是去“混一混”,他宁可不去。对他来讲,去参加了,就必须要有好成绩。但多年的训练让他负伤累累,33岁的他在上届残奥会之后便患上了植物神经紊乱,四五年来,心脏不时有濒死感,让他难以保持良好训练状态。

“这和我的性格有一定关系,由于我特别要强,有时候不能举了我也还是会继续练习,这种高强度训练就导致了我神经过度粗壮,患上了这个病。”刘磊坦言。

但在家人和教练的鼓励下,刘磊还是拼尽全力训练,决定在赛场上再“搏一把”。他说:“如果我参加了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,我可能会后悔几个月,但如果我连尝试都不尝试,我可能会后悔一生。”

微信图片_20210826135202.jpg

当得知自己第四次夺金时,刘磊格外激动:“前三次夺金都是扎实训练的成绩单,但这次不同,能够夺金让我觉得非常意外。”但这位老将还是太劳累了,比赛结束的当晚,他便向上级打了退役报告。走到现在,无论是此次比赛还是职业生涯,刘磊都觉得“圆满了”。

孙天妮评价刘磊此次的表现时还是说,运气固然有一些,但更重要的是长年累月的训练,底子厚实。

其实,在刘磊日常训练时,家人因为担心他的身体,常常劝他退役。但刘磊还是坚持了下来。如今的刘磊,一边是四枚闪耀的金牌,一边是积劳成疾的身体状况。但他说:“值得!”

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残疾人群体,对我来讲,吃饱穿暖并不足以让我满足,我还有更高的追求,希望通过竞技体育获得精神上的满足。如果是浑浑噩噩地过一生,拥有很长的寿命又有什么用呢?”刘磊说道。

同时,刘磊认为这也是残疾人参与竞技体育的原因。“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残疾人已经身体不健全了,还要去超越自己参加难度很高的竞技体育项目。但其实,我们渴望有一个平台,可以让我们被接纳,可以展示自己。我们并不希望自己被称为‘弱势群体’,不希望得到异样的眼光,我们只想告诉大家,我们也是有价值的。如果我的腿不好,我就展示我的臂力,如果我的胳膊不好,我就展示其它方面。”未来,刘磊希望能够用自己20年的体育经验,帮助更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见习编辑:周南 主编:文梅

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,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(微信搜索「华夏时报」或「chinatimes」)